近年來,「以病人爲中心」一直是醫院所致力于的目標,隨著知識的普及化,信息不對等的問題漸漸改善,越來越多的患者不再是醫療的被動接受者,他們希望能得到醫院的重視;同時,近年來新聞報導中的醫糾、醫鬧甚至是暴力事件層出不窮,這也代表著患者開始注重自身的權益,而這些不良事件通常都是因爲不良的溝通而導致的,因此,醫院如何締造一個令病患滿意的就醫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此論壇的最終目的----締造更優的醫療體驗。
2014/09/11,今年的杭州海峽兩岸醫院院長論壇在美麗的杭州拉開序幕, 本論壇已經在杭州、台北、長沙成功舉辦了三次,而今年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以下簡稱浙醫二院)與中華衛生醫療協會(台灣)聯合主辦,邀請兩岸及國外院長專家共同參與論壇,9/11晚上的論談的重頭戲就是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的新書《活學活用PDCA》發表會,並邀請國家衛生計生委中日友好醫院彭明強副院長、台灣台中榮民總醫院姚钰主任秘書、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醫務部莫龍主任及其他醫院嘉賓一起分享各醫院的PCDA實例,從各個例子當中我們看到從前醫院的不足所造成的各種影響,包括患者院內感染率及意外事件發生的增加、手術部位錯誤的機率增加…..等等,但是今天各醫院都透過PDCA-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執行(act)來改善流程,使整體醫療服務有更好的表現。
09/12,第二天上午的主論壇主題是「全球化給醫療帶來的挑戰」,浙醫二院王建安院長爲大家介紹浙醫二院在國際上的成就,包括通過各種國外頂尖評鑒等等,王院長指出,浙醫二院正以全球化的視野和國際戰略帶動卓越醫療,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醫學中心等國際頂級醫療機構緊密合作,聯合打造國內名副其實最大了國際遠程醫療中心,也已完成聯合診療近1500餘例,聽完王院長的演講之後,我們著實可以感受到浙醫二院的在推動國際化上面的努力與成就,也深深佩服王院長努力不懈追求卓越的理想。接著,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爲大家介紹北醫三大醫院-北醫附醫、萬芳、雙和在轉譯醫學上面的成就,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指將基礎醫學的研究,能夠直接和臨床治療上連結的一個新的思維,在過去,基礎醫學和藥物開發以及臨床上的治療是分開的三個領域。但是隨著生物科技技術發展,藉由生物信息的統計分析,讓這三個分開的領域得以快速連結,讓以往疾病研究上的分子致病機轉研究的成果,能用直接運用于臨床治療,聆聽完閻雲校長的演講後,也讓我們更認識「轉譯醫學」這個新概念,未來如果我們能將轉譯醫學發揮的更極致-將基礎醫學、藥物開發及臨床整合,如此一來勢必能夠帶給病患夠優質的服務,也締造了更優的醫療體驗。
第二天下午分爲分論壇(一)、(二),參加論壇的大家可以依照自己有興趣的演講題目來選擇聆聽場次,我有榮幸參與到分論壇(二)的演講,分論壇(二)的主題圍繞著「流程、效率、服務」,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院長高國藍爲我們介紹他們醫院的質量改善流程,包括取消了人滿爲患的門診輸液,把多出來的空間建構成複健中心,如此一來,不但減少了可能因爲門診輸液所造成的院內感染,也讓醫院的空間有了更好的配置安排,另外,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也建立了患者的要求中心,透過兩位資深護士駐守在醫院大廳內的要求中心辦公室,先行排解民衆第一線的建議、疑惑或是不滿,此要求中心也使得病人就醫滿意度大幅提高,爲醫院和病患都帶來了許多益處。最後,台灣花蓮慈濟醫院主任秘書陳星助爲大家介紹了花蓮慈濟醫院的安甯療護雲端計劃,慈濟醫院自開院以來,本著「尊重生命」的理念,在花東地區落實以病人爲中心的急性醫療及小區醫療照護,招募了大批的志工,慈濟志工行善的角落遍布全世界,而「安甯療護」正需要這些志工資源來幫助末期病人以及家屬心靈上的支持,而慈濟醫院又結合了雲端科技,大幅縮減距離對醫療所帶來的困難,陳主秘還提到慈濟醫院建構的印度尼西亞志工翻譯計劃,讓許多外籍看護在陪同年長者來醫院就診時,能透過實時與印度尼西亞翻譯志工視訊聯機翻譯,而不受到語言限制可以和醫護人員有良好的溝通,不僅使醫護人員更加了解病患的情況,也可以讓照顧者知道長者的身體狀況,這樣一來可以讓沒有家屬陪伴或是沒有表達能力的長者得到更保障的醫療,花蓮慈濟醫院的安甯療護雲端計劃真可說是病患的一大福音!
(分論壇二 與會嘉賓合照)
09/13,海峽兩岸院長論壇的第三天,在過去兩天當中,我們吸取了中國及台灣各院長專家的分享,也對于國內的醫療情況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論壇的第三天,大會特別邀請國外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經驗,其中包括美國克利夫蘭肥胖和代謝研究中心主任Philip R. Schauer、亞太國際大學榮譽校長Siriporn Tantipoonwinai及UCLA醫療繫統首席執行官John Thomas Rosenthal,其中UCLA醫療繫統首席執行官John Thomas Rosenthal和大家述說以前的UCLA曾是間病人滿意度隻有38%的醫院,之後醫院建立了C-ICARE,所謂的C-ICARE 包含C-Connect(聯絡):通過稱呼患者及家屬先生或女士或他們喜歡的稱謂來與他們聯絡。I-Introduce(介紹):介紹自己及自己的工作角色。C-Communicate(交流):將妳要做的工作、所需時間及影響同患方交流。A-Ask(詢問):對患者檢查前需獲得許可,詢問或關心患方的需求。R-Respond(響應患者的需求”):立即回應患方的詢問和需求。E-Exit(有禮貌地告知):有禮貌地告知或解釋下一步會做什麽,或何時妳會回來檢查。除了C-ICARE,其它項目還包括PCAT, PCAT主要是進行一繫列的總結和信息的收集工作,目標是了解醫生、護士和病人之間的關繫,該項目每個月做4次,會有75~100個管理層的員工參與。UCLA透過建立一繫列增進醫療質量繫統,大大提升了病人滿意度至99%,至今在美國醫院中排名前5,傲視群雄。
這三天下來,透過院長專家的演講及分享,我們吸取了各家醫院的精華,等著回到工作崗位上後能做點什麽改變,就像浙醫二院王建安院長所說的:「患者體驗好,醫院才是真正牛!」這句話深深反映「以病患爲中心」的重要,唯有改進醫療質量服務,使得病人得到更優質的醫療體驗,醫院才能創造更卓越的成績。
(專家與觀眾們仔細聆聽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