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貴賓一同合影留念(圖/高醫)
去年11月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引進美國最先進的抗癌儀器「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MR- Linac)」,在歷經10個月的安裝工程期間,適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10多名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及澳洲等國際專業人員,入境臺灣被隔離14天,再經過核酸檢測呈陰性反應,才得以進入醫院安裝籌設,經過重重的感染控制把關下,終使這座全臺抗癌尖端儀器能在疫情較緩和的情形下公開啟用。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今(18)日舉行「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剪綵儀式,邀請本身也是醫師的高雄市長陳其邁、中央健康保險署長李伯璋、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長黃志中,與高雄醫學大學董事長陳建志、董事王伊忱、許勝雄、蘇榮茂、副校長餘明隆、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等人共同剪綵啟用,開啟國內癌症放射治療新紀元。
放射腫瘤科主任黃志仁(右)介紹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圖/高醫)
陳建志董事長表示,隨著生活環境改變及人口老化過程,癌症治療一直是人類醫學的難題,很高興一同開啟高醫癌症放射線治療新紀元,期勉高醫癌症團隊持續努力,發揮高醫人社會責任精神,造福更多的病人。中央健康保險署長李伯璋表示,過去醫療資源重北輕南,現在透過高醫開啟精準尖端醫療,將可提升癌症病人的治療品質。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精準醫療的出現可延緩長照,高醫領先改善病患生活品質,意味也減少長照資源,感謝高醫用心守護南部民眾的健康。
鍾飲文院長表示,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癌症年報顯示,臺灣每年約有11萬餘人罹患癌症,平均每4分多鐘就有一人被確診,其中約4至5成的癌症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去年11月初高醫引進美國最先進的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安裝期間克服新冠肺炎嚴格的防疫措施要求,今天能舉行開幕剪綵儀式,格外不容易,希望能結合個人化精準癌症醫療,提供最高品質的癌症醫療服務,造福更多的癌症病人。
放射腫瘤科主任黃志仁表示,如何提高癌症治癒率並減少正常組織的副作用,一直是當前精準醫療發展的重點及努力目標;由於病人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可能因不自主的擺動,如呼吸、吞嚥、心跳,或腸道與膀胱體積充脹、體重變化、腫瘤體積變化等因素,而造成腫瘤位置的改變;而傳統放射治療儘管事前準備周全,但治療所用的影像往往是數天、甚至數週前所採集的,因此在放射治療期間能否準確做位置評估管理,以及能否針對療程中的改變來做應變,對醫療從業人員是一大考驗。
高醫與合富集團簽約引進的美國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結合核磁共振造影定位及精準放射治療兩項先進技術,可提供臨床醫師用來觀察、評估及設計癌症病人個人化的精準放射治療計畫,具有三項特色:
一、精準磁振影像定位和快速劑量預測:病人每日治療的定位可直接利用清晰的磁振影像做精準對位,同時病人在治療床上,能準確預估當下放射治療劑量;
二、根據每日解剖變化調整治療計劃:據腫瘤退縮或周圍器官變化,每日調整治療計劃,使病人可按最精準的治療計劃執行治療;
三、治療中即時追蹤腫瘤:病人接受治療時,全程持續造影,透過對照射部位的追蹤和自動化控制,當腫瘤組織移動超過追蹤靶區範圍,放射線會自動暫停照射,當腫瘤移回預設的範圍,放射線會自動恢復照射,更精準的照射腫瘤。
目前高醫已有30多名患者接受此精準治療,其中以肺癌、肝癌、胰臟癌、攝護腺癌、乳癌、食道癌最多;此治療針對不適合手術的癌症病人,可經由磁振造影導引及追蹤精準照射腫瘤,提高單次放射線劑量、減少照射次數,免除病人奔波之苦,而且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其中一名68歲攝護腺癌病人,因隻有單一骨骼轉移,4年多前曾接受放射線治療,近半年攝護腺骨轉移又復發,他改接受此精準立體定位治療後,無明顯副作用,且骨骼疼痛的症狀及血液中攝護腺抗原腫瘤指數也明顯降低。另一名同樣是攝護腺癌的71歲病人,10年接受手術切除後,近幾個月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指數又升高,經過此治療後,攝護腺抗原指數已恢復正常,治療過程平順,副作用輕微。
此外,一名45歲一期肺腺癌病人,兩年前接受左下葉手術切除術,最近左肺又長出2顆小腫瘤,由於不適合再手術,於是接受此項精準治療,兩週內分4次照射,並無明顯副作用,目前定期追蹤中。
黃志仁主任表示,知名的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華盛頓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及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等,皆已採用此新設備,並治療超過上萬名癌症病人,包括胰腺癌、肝癌、肺癌、攝護腺癌、乳癌、腎臟癌及其他癌症等,全身部位的腫瘤皆適合接受此項高精準放射線治療,為癌症病友帶來新希望。
合富醫療控股公司台北團隊同事在記者會上合影留念(圖/高醫)